
圖|廖寒飛
4.出獄繼續鬧革命
廖寒飛的革命意志十分堅強,他在家中稍事休息,便不顧體弱精疲,于同年2月,偕其胞弟廖芃生前往宜賓,繼續革命。這時,已有早先釋放出獄的共產黨員任廉儒等,在瀘州、宜賓一帶,組織“信義互助社”,以聯系同志,開展革命活動。廖寒飛和萬敬修等,也參加互助社活動。后來,廖寒飛和萬敬修在宜賓組織“信義互助儲蓄會”,以聯系失去組織關系的黨員。從此,他倆往來于宜賓、瀘州之間,領導川南的革命活動,自發地發展黨員。廖寒飛以宜賓《邊疆新聞》總編輯職務為掩護,至1937年8月,他在宜賓共發展20名愛國、進步及有正義感的同志入黨,其中有5名系邊疆新聞社的職員。
1937年12月,以鄒風平、廖志高為領導的中共四川省工委在成都成立,并且著手清理黨員和黨的組織。當時,四川尚處在復蘇階段,全省存在的黨組織和黨員狀況,僅有6種或6個部分。而廖寒飛、萬敬修在宜賓組織的“信義互助儲蓄會”及其所聯系的失去關系的黨員,就是屬于這6種中的第4種或第4部分。省工委經過審查,于1938年初,派劉作民到宜賓,正式恢復并接上廖寒飛、萬敬修等的黨組織關系。
1938年3月,中共川南工委在瀘州成立,萬敬修為書記,廖寒飛任組織委員。7月,撤銷川南工委,另成立瀘州和宜賓兩個中心縣委,李亞群任瀘州中心縣委書記,廖寒飛任宜賓中心縣委書記,領導5個特支。
同年11月,廖寒飛被派往自流井,成立自貢中心市委,他任書記。1939年8月,因自貢市一門警打死、打傷鹽工,自貢鹽業工人反抓丁斗爭進入高潮。中共自貢中心市委適時利用川東鹽務管理局與市政籌備處的矛盾,發動工人8萬多人,游行請愿;發動市民罷市、學生罷課,以支持工人的斗爭,迫使當局接受工人提出的所有條件(即懲辦兇手、給死者撫恤、給傷者賠償醫藥費、發給每個鹽工緩役證等),罷工取得勝利。
1939年11月,為避免叛徒破壞,廖寒飛調往嘉定(今樂山市)中心縣委主持工作,后又擔任川康特委委員。
5.奔赴革命圣地延安
1939年,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,為執行“隱藏精干”政策,1940年底,廖寒飛奉命赴延安深造。
1941年1月,廖寒飛到達延安,進中央黨校第一部學習。他學習刻苦,努力改造思想,渴望盡快投入實際斗爭。1941年2月,他曾寫道:“……披上革命的堅甲,返川為革命奮斗盡瘁?!?/p>
6.服從組織踏上新征程
1945年8月15日,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,前方亟需干部。黨組織要求大家去實際工作中經受考驗,要求每個受處分的同志放下歷史包袱,向前看。
1945年冬至1948年冬,廖寒飛在熱河省工作,先任省政府總支書記、民政廳秘書,后任隆化縣縣長。熱河省是一個老淪陷區(地處長城外,解放后撤銷建制,其北部今屬內蒙古,東北部劃歸遼寧省,西、南兩部劃入河北?。?,早在1933年就被日軍侵占。1945年9月,日軍投降,我八路軍光復省會承德及其他一些縣城,可是國民黨也跟著擠了進來。因此,這是一個解放不久的新區,不但漢奸、特務猖獗,而且國民黨也爭奪非常激烈。廣大農村解放區與國統區犬牙交錯,環境十分復雜,斗爭異常艱苦。廖寒飛在熱河三年,無論是任民政廳秘書還是隆化縣長,其大部分時間都在邊沿地區,搞農村工作。
1946年2月,廖寒飛擔任民政廳秘書,熱河省委派他去圍場縣協助減租減息和進行清算復仇斗爭。不久,圍場縣的克勒溝區被伊相臣匪隊攻占,后來土匪雖被縣大隊趕走,但克勒溝區的政權和組織慘遭破壞。為了重整、鞏固克勒溝區,廖寒飛奉命帶一個工作組,前去協助區委工作。
這是一個地理環境險惡、政治情況復雜的邊沿地區,解放半年多了,工作仍無法開展。廖寒飛先從調查該區的階級狀況和觀察地理民情著手,然后同區里干部一道,組成若干工作小組,深入各村,發動群眾。
他帶領一個組到城子村搞試點。在廣泛了解村里各階層人物的政治態度、經濟狀況的基礎上,培養苦大仇深的積極分子,扎根串聯,召開各種座談會。他親自對群眾進行深入淺出的思想教育,講解我黨我軍的政策及斗爭經歷,提高群眾的覺悟,樹立敢于斗爭、敢于勝利的信心和勇氣。然后組織群眾對地主、漢奸和特務進行斗爭,控訴他們的罪行,清算他們的剝削賬。群眾情緒空前高漲。廖寒飛這套工作方法,培養和鍛煉了工作組及區里干部,人們對他十分敬佩。
廖寒飛在清算斗爭中,掌握政策甚是穩妥。他善于區別對待,既有尖銳斗爭,又有合情合理的部署。他作風民主,善于和同志們商量共事,從不把個人意見強加于區委。原克勒溝區委書記王孟忠同志說:“當時區委人員少,水平也不夠高,區里有什么事,往往愛找老廖同志商量,他總是細心聽取我們匯報的情況,提出自己的意見。當時他就是我們的一個靠山?!?/p>
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奮斗,終于把克勒溝區的群眾發動起來。一些惡霸地主和漢奸、特務,受到不同程度的打擊,反動氣焰被撲滅了。工作組將地主的浮財、牲畜和部分土地,分給貧雇農,在一些大的行政村發展了黨員,結合斗爭中涌現的一批積極分子,建立了以貧、雇農為核心的村政權,勝利完成了當初預期的任務。(區委黨史研究室)